发布时间:2025-11-05 10:22:55 文章来源:信用中国栏目
2025年11月3日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使命召唤下,高校商科教育如何突破传统壁垒、精准对接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浙江工商大学以“文化铸魂、实践筑基”为核心路径,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商科教育革新之路。该校发展委员会副主席、稻盛商学院院长李军教授在接受专访时指出,以文化自信为引领,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与产教深度融合,是构建中国特色商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一场以“文化+实践”为核心导向的商科教育变革,在浙江工商大学主动谋划、稳步推进。2024年,学校与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携手共建的稻盛商学院正式成立,成为这场变革的关键载体。此次合作并非简单的资源整合,而是旨在打造“学术界+产业界”深度协同的智慧平台,聚焦东方管理学与中国企业实践的融合创新,实现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协同增效。
合作的深层契合点,在于文化基因的高度共鸣。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虽享誉全球,但其“敬天爱人”“利他经营”等核心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深深植根于东方文化土壤。“稻盛和夫曾明确表示,孔子、孟子、王阳明等中国先贤的思想,是其经营智慧的重要源头。”李军教授的解读点明核心,“我校研究与践行稻盛经营学,既是对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科学借鉴,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与弘扬。”这种文化共识,使稻盛商学院的办学理念超越了单纯的技能传授,更注重引导师生探寻商业本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将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2024年10月15日,学校“文化+实践”的教育探索结出重要成果——由稻盛商学院主导编制的“共同富裕·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榜”正式发布。作为国内首个以“附加价值”为核心评价指标的企业榜单,该体系打破了传统以利润为单一导向的评价模式,为企业向“员工、社会、企业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了明确指引,充分彰显了我校商科教育改革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的同频共振。
在李军教授看来,教育改革既要坚守文化自信,更要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近现代中国的每一次重大发展突破,都离不开对外部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与本土化创新。”他强调,高校落实“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要求,关键是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经营管理知识体系注入创新活力,最终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强化文化引领的同时,浙江工商大学更聚焦实践育人,着力破解传统商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从未深入真实企业场景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企业管理的复杂性与实践性。”李军教授点出了传统商科教育的症结所在。为此,学校精心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实习实训体系,让学生从低年级的企业认知实习起步,逐步通过专业见习、顶岗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深度参与企业实际运营,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硬本领。
“企业家进课堂”是学校激活教学内容的重要举措。学校积极邀请行业一线企业家担任实务导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将鲜活的创业经历、管理案例与实战经验融入课堂教学。这些源于中国市场的鲜活创新实践与创业故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实践维度,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中国特色商业模式的优势。
“中国的管理学知识体系,必须植根于中国企业的实践土壤。脱离本土企业实际的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李军教授的这一理念,正转化为学校的具体实践。目前,稻盛商学院正联合广大企业家共建“中国民营企业管理案例库”,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调研、数据建模等方式,系统梳理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路径、治理模式与文化基因,将分散的实践经验提炼为兼具学术价值与教学意义的优质资源。未来,该案例库将向全国高校开放共享,为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向世界讲好中国企业的管理故事,在文明互鉴中充分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与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