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9 22:00:18
《信用中国》20250806期2
铭刻生命印记 传递永恒情感
张彦文 邹平爱之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树立行业标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充分展现腾飞的中国经济、崛起的民族品牌和向上的企业家精神。近日,“崛起的民族品牌”专题系列节目对话邹平爱之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爱之印)的总经理张彦文先生,探讨纪念品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用仪式感定格生命中的珍贵瞬间,然而传统纪念品往往陷入“同质化陷阱”,难以承载情感厚度,如何用科技赋能工艺,让纪念品成为“时光的琥珀”?邹平爱之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彦文,用十五年匠心给出了答案,这位深耕纪念品行业的“记忆捕手”,将普通手印相框蜕变为情感容器,在国际化舞台书写中国匠心,构建起“记忆存续、情感传递、文化传承”的闭环,让每一件产品都成为时间的礼物。 节目现场,张彦文先生向大家分享了他的创业故事及企业的发展现状。2008年,当张彦文创立爱之印工贸时,国内手足印纪念品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传统印泥易开裂、收缩,相框设计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对“生命印记”永久保存的需求,这位曾从事木材加工的创业者,敏锐捕捉到个性化消费趋势下的情感刚需:“父母想留住孩子成长的瞬间,情侣渴望固化爱情的温度,宠物主人希望珍藏陪伴的印记,这些需求远不止于物质载体,更是情感的寄托。” 技术革新成为破局关键,张彦文带领团队从材料研发入手,历经数百次试验,成功开发出“晾干如石、永久保存”的手印黏土配方,这种特殊材料不仅解决了传统印泥的物理缺陷,更通过FSC认证木材与婴儿级无毒涂料的组合,构建起环保安全的产品基石。 技术突破带来产品蝶变,2010年,爱之印推出首款“3D立体手印相框”,通过激光雕刻技术将平面印记转化为浮雕效果,市场反响热烈,此后,红木、水晶、树脂等高端材质的引入,让手印相框从单一纪念品升级为“情感容器”。 面对个性化消费浪潮,张彦文提出“场景拓展”战略,将手印纪念品从婴童市场延伸至婚庆、宠物、商务等多元领域,在婚庆场景中,爱之印开发出“双心手印对戒”,将新人掌纹与誓言刻于贵金属表面,成为年轻情侣的“爱情信物”;针对宠物经济,推出可嵌入芯片的爪印项链,扫描即现宠物成长视频;在商务领域,与多家企业合作定制“创始人手印墙”,将企业家的掌纹与创业历程结合,成为企业文化展示的独特载体。 场景拓展离不开技术赋能,2018年,爱之印引入3D打印技术,突破传统雕塑效率瓶颈,实现复杂造型的快速定制,一位客户为庆祝祖父90大寿,定制了“祖孙三代手印同框”雕塑,3D打印技术将不同年代的手掌纹路精准融合,配合家训镌刻,成为家族传承的实体化象征,此外,与景区合作的文创产品也屡获佳绩,如将敦煌壁画色彩融入相框设计,让游客在留下足迹的同时,带走一份文化厚度。 在张彦文看来,真正的产业创新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人文关怀的觉醒,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更注重情感寄托而非纯物质需求,因此产品需通过“心的连接”传递温度,这种理念贯穿于爱之印的每个细节:设计团队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汲取灵感,将青铜器纹样、苏绣针法融入相框边框,让产品成为“可触摸的文化”;服务团队推出“记忆管家”计划,为客户建立电子档案,记录每个手印背后的故事。 文化传承的实践在公益领域尤为突出,爱之印连续五年开展“时光留痕”行动,为敬老院老人免费制作手印相框,让百位老人留下“生命的印记”;与幼儿园合作开展“成长足迹”项目,定格数万名儿童的稚嫩掌纹;甚至为劳动模范制作“功勋手印墙”,将手掌纹路与事迹铭文结合,成为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物质载体,这些行动不仅传递温暖,更让手印纪念品承载起社会记忆的功能。 全球化布局离不开数字化赋能,爱之印正构建虚拟家庭记忆馆,用户可通过AR技术将实体相框与虚拟影像结合,打造沉浸式情感体验。未来,企业计划引入元宇宙技术,让手印成为连接现实与虚拟的情感纽带。 张彦文的创业轨迹,深刻诠释了“以小见大”的商业智慧,从观察到新生儿纪念品市场的情感需求缺口,到将传统手印保存方式与现代设计结合,他始终秉持“以物载情,以艺传心”的理念,体现了其对本土需求的敏锐洞察和解决问题的执着。 谈及未来的规划,张彦文表示,如今,爱之印已形成“产品多元化、客户多元化、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但他的发展愿景远未止步。他设想中的未来,手印纪念品将突破物理限制,成为“情感数据银行”,企业结合区块链技术,确保每个手印的唯一性与不可篡改性,让情感记忆具备法律效力的传承价值。 当每一枚手印都成为“时间的礼物”,当工业制造与人文温度完美融合,这场关于记忆与情感的革命,正在重新定义纪念品的价值边界,正如张彦文常说的:“我们镌刻的不是掌纹,是生命的悸动;守护的不是实体,是永恒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