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9 20:30:34
《信用中国》20250804期2
用科技重构养猪全链条
程文晓 山西农谷兴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树立行业标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充分展现腾飞的中国经济、崛起的民族品牌和向上的企业家精神。近日,“崛起的民族品牌”专题系列节目对话山西农谷兴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山西农谷兴牧)的董事长程文晓先生,探讨科学养殖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养猪业承载着千万农户的生计与希望,然而,一场非洲猪瘟的爆发,就能让这个传统行业瞬间陷入危机,让养殖户倾家荡产。如何在疫病风险与成本压力的博弈中为农户找到生存之道?山西农谷兴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程文晓先生,用科技为传统养殖穿上“防护服”,书写了一段用数据与汗水守护农户“钱袋子”的现代农牧传奇。
节目现场,程文晓先生向大家介绍了他的创业故事及企业发展现状。程文晓的创业故事,始于对养殖业刻在骨子里的理解。作为出身养殖世家的行业深耕者,他早在2007年便进入饲料研发领域,先后在北京大北农集团、山西晋润集团积累经验。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时,他亲眼目睹中小养殖户因技术防控漏洞遭受毁灭性打击。“那时候很多猪场连基本的病毒检测都做不到,更别说生物安全体系了。”这种切肤之痛,促使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依托山西农业大学与国家级农高区的资源,创立山西农谷兴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启“检测-饲料-养殖”全链条科技服务的征程。
程文晓的科技实践,始于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脉。非洲猪瘟病毒具有极强的环境耐受性,传统养殖技术中,猪苗、人员、物资进场前的病毒排查几乎空白,导致疫情防不胜防。为此,他带领团队与山西农大深度合作,引入第三方检测技术,构建起严密的生物安全防线:在零下20℃的寒夜,技术人员仍坚持对运输车辆进行2小时以上的擦洗消毒;所有进场人员必须经过隔离观察,物资需经多重消杀程序。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管理,实则是将病毒阻隔在猪场外的关键屏障。
技术突破的另一重维度,在于对饲料科学的革命性创新。程文晓发现,非洲猪瘟病毒在酸性环境中活性会大幅降低。基于这一原理,他主导研发了“中药+发酵”饲料技术,通过酸化工艺将饲料PH值稳定控制在5.0左右。这种酸性环境不仅能直接抑制病毒繁殖,还能提升猪群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配合添加的中药抗病毒颗粒,该技术使合作养殖户的非瘟感染率降低超过60%。
在山西农谷兴牧的服务模式中,科技赋能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贯穿于养殖全周期。公司为合作农户提供从猪苗采购到生猪销售的全托管服务,建立详细的数字化档案:进苗重量、每日采食量、环境温湿度等数据实时记录,出栏时通过对比分析让农户清晰看到收益提升。这种“数据透明化”的管理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养殖“靠经验、碰运气”的粗放模式。
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机制,是程文晓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依托山西农大的科研力量,与6家企业形成集团化运营,构建起“饲料研发-检测服务-健康养殖”的全链条体系。2024年入驻生物兽药产业园后,这种协同效应进一步放大: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快速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用技术,农户遇到的实际问题又能及时反馈给科研团队,形成良性互动。
在山西农谷兴牧的养殖场里,科技感与乡土气息完美融合。自动化养殖车间配备风机水帘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饲料加工车间飘着淡淡的发酵酸,PH值监测仪24小时运转;采样间内,技术人员正对一批新到的猪苗进行病毒检测。这些场景背后,是程文晓对“细节服务”的极致追求。
这种的价值追求更体现在养殖户的观念转变上——从前“谈瘟色变”的农户,现在能从容应对疫情;从前盲目追求出栏量的养殖场,开始主动学习数据管理。这种从“靠运气”到“靠科技”的转变,正是程文晓所说的“让农户挣到钱”的核心要义。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程文晓的创业之路已走过七个春秋。从最初在零下20℃的寒夜坚守采样,到如今构建起覆盖全省的科技服务网络;从单打独斗的技术探索,到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联合体,他始终秉持着一个朴素的信念:科技兴牧,不是要取代农户,而是要让传统养殖更有尊严、更可持续。
面对“双碳”目标带来的绿色养殖新要求,程文晓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他正在研发的低碳发酵饲料技术,不仅能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还能减少氨氮排放;与高校合作开发的智能环控系统,将实现猪舍环境参数的自动调节。这些创新,都在诠释着一个现代农牧人的理想:让科技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让每一份养殖的辛劳都能收获稳稳的幸福。
从黄土高原的农家子弟,到科技兴牧的践行者,程文晓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证明:传统行业从未与科技绝缘,关键在于是否有心人愿意俯下身去,用数据丈量土地,用创新温暖民生。当科技的光芒照亮更多农户的笑脸,中国养殖业的现代化之路,正因此走得更加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