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电话
《信用中国》20250923期2

发布时间:2025-10-24 19:33:28

《信用中国》20250923期2

建材行业的碳中和突围

杜   杰    江苏省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1).png


树立行业标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充分展现腾飞的中国经济、崛起的民族品牌和向上的企业家精神。近日,“崛起的民族品牌”专题系列节目对话江苏省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省建材院)的董事长杜杰先生,探讨建材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双碳”目标倒逼产业升级的当下,建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传统建材行业依赖天然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同时,能源结构单一,传统工艺依赖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面临能源价格上涨和“双碳”目标的双重压力。此外,产能过剩与附加值低的问题也尤为突出,水泥、玻璃等大宗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国家对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监管趋严,企业环保成本上升,而工业废渣和建筑垃圾的堆积成山,传统填埋方式又进一步污染水土资源。在此背景下,江苏省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凭借其六十六的深厚积淀,以固废资源化技术为核心,开辟了建材行业绿色转型的新赛道,重塑了产业逻辑。


传统建材行业的破局之道

节目现场,杜杰先生向大家介绍了行业前景及企业发展的现状。面对行业痛点,江苏省建材院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加速数字化转型、政策引导与产业链协同以及拓展新兴市场等路径,推动行业转型。深化供给侧改革是首要任务。江苏省建材院通过产能置换、碳配额分配等手段推动产能出清,严控超产行为。技术创新是绿色转型的关键。江苏省建材院致力于开发低碳水泥、碳捕捉混凝土等新技术,降低烧结温度和碳排放。这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速数字化转型也是重要一环。江苏省建材院利用大数据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数字化转型使建材行业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为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策引导与产业链协同同样不可或缺。江苏省建材院推动跨区域固废资源调配,建立全国统一的固废建材质量标准,如《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并鼓励企业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形成“收集—分拣—生产—应用”全链条闭环。这种协同模式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推动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拓展新兴市场也是江苏省建材院的重要战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江苏省建材院开拓海外市场,输出技术和产能,关注特种水泥需求。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提升了中国建材行业的国际影响力。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环保与经济的双赢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是江苏省建材院在绿色转型中的一大创新。该技术通过原料与燃料替代、高温协同处置、技术集成以及智能控制与监测等手段,实现了资源化与无害化。原料与燃料替代方面,江苏省建材院从钢铁、铝业、化工等行业的固废中提取石灰石成分,减少天然矿石消耗;同时利用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等低热值废弃物作为能源,降低煤炭依赖。高温协同处置是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另一大亮点。水泥窑内1400℃高温可彻底分解二噁英、氯化氢等有害气体,重金属被固化于熟料中,避免二次污染。这种处理方式比传统的焚烧或填埋更加环保、高效。


技术集成方面,江苏省建材院整合了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等不同类别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形成“无废经济模式”,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智能控制与监测则确保了处置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江苏省建材院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关键参数,确保处置过程符合环保标准。


在平衡经济效益与环保要求方面,江苏省建材院通过成本优化与政策支持、资源化增值以及全产业链协同等策略实现了双赢。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单位成本仅为传统焚烧处置的1/3,且政府通过处置补贴、增值税减免等方式激励企业。同时,将处理后的灰渣转化为水泥原料或再生建材,创造了额外收益。与钢铁、化工企业共建固废供应链,降低了原料采购成本;参与“无废城市”共建,获取了长期稳定订单。


国企改制与市场化转型:挑战与活力激发

江苏省建材院在改制过程中面临了多重挑战,包括思想观念转变、养老保险待遇差、核心技术人员流失、资产估值争议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然而,通过一系列措施,江苏省建材院成功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推动了市场化转型。


简化决策流程是激发创新活力的第一步。江苏省建材院赋予科研团队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使用权和成果转化权,使科研人员能够自主决策、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混合所有制改革则增强了科研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江苏省建材院引入市场化资本或员工持股,使科研人员成为企业的股东,更加关注企业的发展和长远利益。容错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试错的空间。跨部门协作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江苏省建材院鼓励年轻科研人员主导项目,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促进了人才的快速成长。产学研合作则拓宽了科研视野。江苏省建材院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绿色转型与行业标准:认证体系与碳排放核查

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和碳排放核查工作是推动建材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绿色建材认证体系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引导技术创新、赋能全产业链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等逻辑推动行业转型。明确绿色建材的定义和评价指标,防止“伪绿色”产品误导消费者;从资源节约、能源效率、污染物排放等维度提出要求,倒逼企业研发低碳技术;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应用全生命周期,促进上下游协同减碳;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助力中国建材企业打破国际贸易壁垒。


碳排放核查工作则通过量化碳排放、提供技改方向、满足政策要求以及形成低碳供应链等方式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建立动态数据库,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推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清洁能源替代等技术,降低碳排放;协助企业核算碳排放量,避免合规风险;通过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提升全链条减排效率。


国际布局与技术出海:“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

江苏省建材院在中亚的首个项目具有示范意义,不仅拓展了市场空间,还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培养了国际化人才。然而,“一带一路”市场开拓也面临着技术标准与规范差异、市场竞争激烈、项目融资困难、政策法规与审批流程复杂、政治稳定性以及人才短缺等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江苏省建材院加强了标准研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技术标准;建立了标准转化机制,将国际标准转化为企业内部的设计指南和操作规范;开展了合作与交流,与当地设计单位、咨询机构或国际知名设计公司合作,共同完成项目设计。


数字化与未来展望:AI技术与产业升级

江苏省建材行业信息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构建全产业链数据中枢、推动智能化转型升级、支撑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打造产业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整合全生命周期数据,建立行业级数据库;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行业专属数字孪生系统;构建碳排放计量平台,建立循环经济追溯系统;建立新材料研发数据库,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等措施,推动建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升级。


AI技术将推动建材设计在建材研发与性能优化、工程设计与施工、检测与监理以及环保与低碳转型等方面发生革命性变化。AI算法可快速筛选最优材料配比,缩短研发周期;模拟建材全生命周期性能衰减,辅助制定维护策略;利用生成式AI优化结构方案,减少材料冗余;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与AI算法实时监控施工质量,自动预警潜在风险;AI图像识别技术可自动分析建材微观结构,替代传统人工检测;利用AI大数据平台整合工程信息,实时评估项目风险;AI模型可精准计算建材生产全链条的碳足迹,并推荐减排路径;优化工业固废分类、处理工艺,提升资源化效率。


江苏省建材院的未来发展规划包括战略定位调整、核心业务拓展、科研与产学研合作、市场布局策略以及战略协同等方面。从传统建材设计“绿色低碳建材综合服务商”转型;开发低能耗水泥、碳捕捉混凝土等绿色低碳技术;强化固废资源化技术,对接“无废城市”建设需求;联合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共建新型建材国家研发中心;主导或参与绿色建材、低碳建材的行业标准制定;深耕省内市场,聚焦江苏沿海开发、城市更新等项目;拓展省外市场,瞄准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建材需求;国际化尝试,借力“一带一路”,参与海外地区的建材工厂设计或技术输出;承接政府课题与政策驱动性服务,深度对接政府低碳转型与城乡建设需求;构建产业生态圈,探索建材行业融合创新路径;探索绿色信贷、碳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技术+资金”打包方案。


“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建材行业的转型已势在必行。江苏省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绿色低碳为核心,以数字化为支撑,以产学研为引擎,正逐步打造成为建材行业高技术服务标杆,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未来,江苏省建材院将继续秉承诚信、严谨、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推动建材行业向更加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栏目
合作
官方
微信
来电
咨询
010-89633077
在线
报名
立即
分享
栏目
报名
节目征选中,填写联系方式报名
电话咨询
010-89633077
全国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