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5 10:17:07
《信用中国》20250816期1
精准北斗 赋能千行百业
赵齐乐 开普勒卫星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树立行业标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充分展现腾飞的中国经济、崛起的民族品牌和向上的企业家精神。近日,“崛起的民族品牌”专题系列节目对话开普勒卫星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简称:开普勒)的首席科学家赵齐乐先生,探讨卫星导航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21世纪全球科技竞争的版图中,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自主创新的磅礴力量,突破传统导航技术边界,构建起覆盖天地的高精度时空基准网络。作为国家安全的核心支撑、产业升级的数字引擎,北斗系统正以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定位精度,重塑测绘、农业、交通等领域的生产范式,更成为构建智能化社会的关键基础设施。在这场时空技术的革命中,武汉大学赵齐乐教授带领开普勒团队,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书写着“中国精度”的传奇篇章。
节目现场,赵齐乐先生向大家介绍了他的创业故事及企业发展现状。北斗系统的每一次技术跃迁,都凝聚着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传统卫星导航系统存在10米级的定位误差,难以满足现代产业对高精度时空信息的需求。赵齐乐教授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关,在北斗卫星精密定轨领域取得三项颠覆性突破:构建北斗卫星1cm量级精密定轨理论体系,突破轨道误差建模难题;建立电离层、对流层延迟的实时修正模型,将大气层对信号传播的影响从米级降至厘米级;开发准实时厘米级定轨业务系统,通过3000余个国内基准站与200个海外站点组成的“天罗地网”,实现卫星轨道、钟差等参数的秒级更新。这些创新使北斗卫星定轨精度稳居全球前两位,其研发的卫星姿态模型更被国际卫星导航组织IGS采纳为官方协议,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卫星导航技术规则的制定者之一。相关成果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嫦娥探月”工程中为月球探测器提供亚米级轨道修正,助力中国深空探测迈入新纪元。
技术突破的最终价值在于应用落地。开普勒卫星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作为技术转化平台,创新性地将星基增强与地基增强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出全球领先的天地一体化导航增强系统。依托北斗三号全球组网,通过GEO卫星播发改正数,实现全球范围厘米级定位服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建成200余个海外监测站,构建起中国主导的跨国定位服务网络;同时部署3000余个基准站组成国家高精度定位网,结合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的算法优势,形成Net-RTK与PPP-RTK双模服务能力,支持静态毫米级形变监测与动态厘米级导航。这套系统已在测绘领域实现传统RTK设备的全面替代,使地形图测绘效率提升300%;在电力巡检中,无人机自主巡航精度达2cm,故障定位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分钟。
当高精度定位遇见产业需求,开普勒团队开辟出六大战略级应用场景,涵盖测量测绘、形变监测、电力巡检、精准农业、数字化施工、自动驾驶等诸多领域,并构建一套服务于未来智能化社会的数字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提供精准、可靠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基准,助力千行百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同时,开普勒公司凭借三大核心优势抢占先机:全球首创“云-端”融合架构,将专业级定位算法嵌入消费级芯片,使高精度服务成本降低;依托武汉大学IGS数据中心,每日处理超200TB观测数据,构建起覆盖全球的电离层活动图谱库;主导制定《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在产业生态中占据话语权。这种技术优势已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2022-2023年连续获得湖北长江产业基金、武汉光谷创投等机构超亿元战略投资。
面对2035年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建设的战略机遇,赵齐乐团队提出“三步走”发展计划:融合量子传感、水声定位等技术,构建空天地海立体化PNT服务网络,实现室内外无缝定位;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5000个基准站,形成覆盖亚欧非的厘米级服务能力,打破GPS垄断格局;开放定位服务API接口,培育上千家垂直领域应用开发商,形成万亿级产业生态。正如赵齐乐教授所言:“高精度定位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参数,而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神经网络。”当北斗的星光照亮每个产业环节,当厘米级的精准重塑生产流程,中国不仅在定义空间坐标,更在重构未来社会的运行法则。
在这场时空技术的革命中,开普勒团队正以“中国精度”为笔,绘制智能化时代的壮美蓝图。从军事安全到民生领域,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新兴业态培育,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正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当物理世界向数字化世界精确映射时,精准可靠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信息将成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而开普勒公司所构建的数字新型基础设施,正在为这个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