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5 14:51:53
《信用中国》20250822期1
废料新生 铺就绿色道路
姜合长 大晔路用(四川)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树立行业标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充分展现腾飞的中国经济、崛起的民族品牌和向上的企业家精神。近日,“崛起的民族品牌”专题系列节目对话大晔路用(四川)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大晔路用)的董事长姜合长先生,探讨环保材料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川蜀大地的交通网络中,一条条承载着经济脉动的道路正悄然发生着变革。当传统沥青路面与废弃塑料产生奇妙化学反应,当工业固废化身道路建设的“黄金血液”,这场由大晔路用(四川)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引领的绿色革命,正以分子重构的科技笔触,在巴蜀大地书写着循环经济的生动注脚。而这场变革的推手,正是从建筑领域跨界而来的企业家姜合长。
从建筑到环保:三十年积淀的跨界突围
节目现场,姜合长先生向大家介绍了他的创业故事及企业发展现状。1996年,姜合长从重庆建筑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彼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将跨越建筑、教育、环保三大领域,最终在循环经济领域绽放异彩。在中建四局担任项目经理期间,他主导完成两大重点工程,积累了扎实的工程管理经验;2005年独立承接建筑项目后,更是在市场浪潮中锤炼出敏锐的商业嗅觉与资源整合能力。
2016年转型投身教育事业,创办幼儿园,看似是职业轨迹的意外转折,实则暗含着姜合长对民生需求的深刻洞察。这段经历不仅让他保持对社会痛点的敏感度,更在经营理念中注入“以人为本”的基因。当时间来到2023年,带着建筑领域的深厚积淀与教育行业的民生情怀,姜合长将目光投向环保领域,大晔路用(四川)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开启了他“建筑-教育-环保”的跨界征程。
分子重构技术:让万吨废料变身道路“黄金血液”
在中国每年上千万吨废旧塑料的庞大数字背后,是填埋场堆积如山的白色污染与焚烧厂升腾的黑色烟雾。姜合长带领团队瞄准这一社会痛点,以废旧塑料为原料,通过物理聚合工艺研发出粉状沥青改性剂,实现“1吨废旧塑料产1吨改性剂”的零污染生产,转化率超行业标准3倍。这项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塑料回收利用率低的全球难题,更将传统道路建设中的材料性能瓶颈一举攻破。
相较于传统SBS改性剂,大晔路用的产品展现出全方位性能优势,可全面提升沥青的抗车载能力、耐高温低温性及耐摩擦性,延长道路寿命并降低成本。在重庆路面改造项目中,采用该技术的路面历经十年重载交通考验,仍未出现开裂、起壳等质量问题,用实证数据构建起技术可信度。
产学研深度融合:三十年技术积淀的厚积薄发
大晔路用的技术突破并非偶然。其研发历史可追溯至1994年对循环材料的早期探索,三十年间持续投入高分子废弃物再生利用领域,最终在2023年实现产业化突破。公司现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核心团队由高分子材料专家组成,并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建立深度合作,通过专家工作站、研究生研学基地等平台,构建起“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创新生态。
这种产学研联动模式,不仅保障了技术的前沿性,更培养出具备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生产基地,年轻的研究生们将实验室成果与工业化生产无缝对接,大学生实习基地则成为输送行业新鲜血液的重要渠道。这种创新机制,让大晔路用始终站在高分子材料应用的最前沿。
市场突围策略:用数据构建行业信任
尽管技术优势显著,但新材料的市场推广仍面临认知壁垒。姜合长采用“拌合站合作试点”的渐进式策略,通过提供免费样品、共建实验路段等方式,让数据说话。目前,公司已与西南地区多家大型拌合站建立战略合作,产品应用于市政道路、高速公路、机场跑道等多类场景。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规模化解决方案——每万吨废旧塑料可消纳于3公里道路建设,若在全国推广,年处理量可达千万吨级,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的产业闭环。
绿色使命:重构基建行业的生态基因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大晔路用的实践具有双重示范意义:经济层面,通过降低道路建设成本、延长使用寿命,为基建行业创造真实价值;环保层面,每年减少数万吨塑料焚烧带来的碳排放,同时降低对石油基沥青的依赖。这种“环保-经济”双轮驱动模式,精准契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姜合长的视野不止于国内市场。随着全球道路建设需求持续增长,这项技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应用前景广阔。公司正着手建立国际标准认证体系,计划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方案推向世界,让全球道路建设共享分子重构的科技红利。
未来图景:从技术突破到生态革命
面对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大晔路用正加速产能布局。在姜合长的规划中,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将齐头并进:研发团队正攻关纳米级改性剂,目标将道路寿命提升至10年以上;市场端则计划建立“废旧塑料回收-改性剂生产-道路施工”的全产业链模式,打造真正的循环经济闭环。
当万吨废料在分子层面完成华丽转身,当道路成为吞噬白色污染的“生态”,姜合长和他的团队用科技证明:创新的跨界思维能够重构产业生态,让“城市血管”在绿色脉动中永葆生机。
从建筑工程师到环保企业家,从钢筋水泥到分子重构,姜合长的职业跨越印证着:真正的创新者,永远在跨界中寻找破局之道。在这场基建与生态的共生革命中,他们正以科技之力,为地球的未来铺就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